目前全球乙肝流行率仍处于较高水平(图1),大概有3.5%的人呈乙肝表面抗原阳性,其中亚太地区的患病率最高,有6.2%,占世界总患病人口的一半。而在亚太地区里,中国处于较高的水平。 全球乙肝流行病学情况 乙肝表面抗原最早由Baruch S. Blumberg发现,其中也有最近的诺奖得主Harvey J. Alter的贡献。他们使用了一项非常经典但很简单的免疫扩散技术,阴差阳错的从受检人群血液样本中发现了一根细小的红线(图2),经过许多曲折,最后证明那就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和抗体结合的沉淀线。这条红线所代表的乙型肝炎病毒,比丙型肝炎治疗更困难。丙型肝炎在1989年被发现,现在已经有了治愈的手段,但乙型肝炎自1960年代中期被发现代初这只是改进而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更大的转折发生在1998年,第一个口服乙肝治疗药物拉米夫定上市,初步改善了乙肝治疗的临床困境。可不幸的是,该药虽然有很好的疗效和较小的副作用,但患者很容易出现耐药。用药1年的患者里,可有近20%出现耐药;用药3~5年的,这一概率更是高达60%~70%。 虽然拉米夫定与2002年上市的阿德福韦酯联用后,可部分克服耐药问题,但疗效仍无法与后来的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相提并论。到了2016年丙酚替诺福韦的出现,乙肝治疗走到了今天的徘徊期期。从原来的无计可施,到上述药物的出现,这确实改变了部分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结局,但是多大数慢性乙肝患者需要长期用药,仍然无法实现临床治愈。
停药,对于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而言,根据随访时间的长短不同,停药后有23%~90%的复发风险;对于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而言,根据患者情况,最低的复发风险有18%,最高能达到100%。这就面临应该依据哪些指标的改善才可以给患者停药的问题。 传统的检测指标有HBVDNA检测、转氨酶检测、HBeAg检测,但要依靠这些指标来判断能否停药比较困难。现在市面上有了新型的标志物检测手段,包括HBsAg定量、乙肝核心相关抗原定量(HBcrAg)、核心抗体定量以及前基因组 pgHBVRNA测定等,理论上这些指标越低,乙肝的复发率就越低。但可惜的是,其中没有一个指标是能用来准确判断究竟能否停药后不复发。所以,医生们仍面临“To be or Not to be”,也就是停还是不停的问题。这需要医生们给病人们做好解答与安抚工作,根据病人的意愿以及病人的各项指标情况来综合考虑。如此看来,临床医学确实并不完全是科学,因为它也是一种艺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