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原文
其他

写意报告 | 贾继东:乙肝药物治疗,注定是一场长期战斗

写意君 同写意
2024-10-11

本文根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,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前主任委员,亚太肝病学会、国际肝病学会前主席贾继东教授在同写意第109期论坛“第一届陕西国际肝病药物创新前沿峰会—暨第二届肝病治疗新靶点新策略研讨会”的报告《乙肝药物治疗的现状与展望》整理而成,并经本人确认


贾继东教授在会议现场作报告



一根细小的红线,至今也无法“斩断”


目前全球乙肝流行率仍处于较高水平(图1),大概有3.5%的人呈乙肝表面抗原阳性,其中亚太地区的患病率最高,有6.2%,占世界总患病人口的一半。而在亚太地区里,中国处于较高的水平。

全球乙肝流行病学情况

乙肝表面抗原最早由Baruch S. Blumberg发现,其中也有最近的诺奖得主Harvey J. Alter的贡献。他们使用了一项非常经典但很简单的免疫扩散技术,阴差阳错的从受检人群血液样本中发现了一根细小的红线(图2),经过许多曲折,最后证明那就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和抗体结合的沉淀线。这条红线所代表的乙型肝炎病毒,比丙型肝炎治疗更困难。丙型肝炎在1989年被发现,现在已经有了治愈的手段,但乙型肝炎自1960年代中期被发现代初这只是改进而

乙肝病毒表面抗原

更大的转折发生在1998年,第一个口服乙肝治疗药物拉米夫定上市,初步改善了乙肝治疗的临床困境。可不幸的是,该药虽然有很好的疗效和较小的副作用,但患者很容易出现耐药。用药1年的患者里,可有近20%出现耐药;用药3~5年的,这一概率更是高达60%~70%。

虽然拉米夫定与2002年上市的阿德福韦酯联用后,可部分克服耐药问题,但疗效仍无法与后来的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相提并论。到了2016年丙酚替诺福韦的出现,乙肝治疗走到了今天的徘徊期期。从原来的无计可施,到上述药物的出现,这确实改变了部分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结局,但是多大数慢性乙肝患者需要长期用药,仍然无法实现临床治愈。


这注定是一场长期战斗


慢性乙肝的治疗可分为短期目标、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。短期目标是改善生化和病毒学指标,包括转氨酶恢复正常、HBV DNA转阴,以及 HBeAg血清学转换,即俗称的“大三阳”转成“小三阳”;中期目标则纳入组织学的改善,包括组织坏死与纤维化的减轻。大部分的疾病改善目标都可以实现。

市面上已经有很好的抗病毒药物,患者在经过治疗后,病毒DNA水平能降得非常低,甚至用12 IU的PCR检测技术也检测不到,而组织学的改善也有了很大进步。但要实现HBsAg的清除,即临床治愈,就比较困难,多数药物至今也未能突破有效率10%这一瓶颈(图3)。而这既是实现乙型肝炎治疗长期目标的关键工作,包括如何减轻患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程度,减少肝细胞癌的发生,降低病死率,改善生活质量;也是当前的未竟需求和治疗要点。

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

总之,现有的治疗策略主要分为两类,一种是固定疗程的干扰素治疗,它一定程度抑制患者的HBVDNA,使转氨酶基本恢复正常。部分患者的HBeAg得到转换,但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HBsAg转阴;但如果患者的疾病进展在疗程中得不到有效控制,就只能更换治疗方案。另一种就像对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通过长期用药控制血压、血糖从而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和肾脏并发症一样,通过长期使用核苷类似物控制乙肝病毒,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;这种疗法虽然可以有效HBVDNA的表达,但很难使HBeAg以及HBs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,而且绝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用药。

中国消除乙肝临床研究平台 CR-HepB的资料显示,在现有的乙肝治疗人群中,90%选择了口服核苷类似物,只有10%左右使用了干扰素。虽然使用了口服核苷类似物的患者得到了很好的疗效,但有很多人仍希望停药;许多医生也认为,乙肝是传染性疾病不是遗传性疾病,不应该终身用药。


何时为止?


停药,对于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而言,根据随访时间的长短不同,停药后有23%~90%的复发风险;对于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而言,根据患者情况,最低的复发风险有18%,最高能达到100%。这就面临应该依据哪些指标的改善才可以给患者停药的问题。

传统的检测指标有HBVDNA检测、转氨酶检测、HBeAg检测,但要依靠这些指标来判断能否停药比较困难。现在市面上有了新型的标志物检测手段,包括HBsAg定量、乙肝核心相关抗原定量(HBcrAg)、核心抗体定量以及前基因组 pgHBVRNA测定等,理论上这些指标越低,乙肝的复发率就越低。但可惜的是,其中没有一个指标是能用来准确判断究竟能否停药后不复发。所以,医生们仍面临“To be or Not to be”,也就是停还是不停的问题。这需要医生们给病人们做好解答与安抚工作,根据病人的意愿以及病人的各项指标情况来综合考虑。如此看来,临床医学确实并不完全是科学,因为它也是一种艺术。


或许是遥遥无期


慢性乙型肝炎有很多问题仍无法解决。在cccDNA的抑制上,还没有很好的办法;其次,患者停药后复发率高,部分患者即使接受了长期治疗,也只能降低而不是完全消除肝癌的发生风险。除此之外,长期用药带来的药物安全隐患,以及HBsAg转阴率低等方面,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。

所以,虽然现在的治疗药物很便宜,使用很方便,但尚有很多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后,抱有很大的心理障碍,觉得自己仍是病人。这虽然可以通过社会人文关怀来缓解,但归根结底,还是要解决疾病治愈的问题,这也是最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。

现有药物对HBsAg的转阴率很低。从国外的研究来看(图4),实线是恩替卡韦,虚线是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联用,患者两年表面抗原下降的平均幅度大概1个log。这已经是最强的两个药物联用的效果。

而对于HBeAg阳性以及阴性的患者而言(图5),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对HBsAg的抑制效果也并不理想,一年降幅大概1个log,而且核苷类似物的效果较干扰素还要差一些。

接受恩替卡韦或者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联用的患者,两年HBsAg的变化情况
PEG-IFN与核苷类似物(恩替卡韦)对HBsAg 血清学的改变

从荟萃分析(图6 A)结果来看,使用干扰素的患者仅有3.46%出现了HBsAg转阴,而使用核苷类似物的患者里,这一数据只有0.27%。若将两个药物联用,治疗效果会有一定提升,但实际上与干扰素单药相比差别不大。即使是特殊优势治疗人群(图6 B),药物治疗的转阴率也很难突破10%的瓶颈。

现有治疗方案对HBsAg转阴率影响的荟萃分析结果

很难实现患者HBsAg转阴的一个原因,就是乙肝病毒的cccDNA半衰期非常长。根据孙剑教授最新的研究结果,cccDNA的半衰期可能长达6-12周,再此之前还有人认为可能长达1年或更长。对此,病人不得不面对长期治疗。


未到终局,焉知生死


从1965年发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以来(图7),科学家们在不断探索与之对抗的方法,其中乙肝疫苗的出现是最伟大的成就,它使乙肝患者的增量变小。以中国为例,15岁以下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患者占比已经低于1%,5岁以下的数据已低于0.3%。现在HBsAg阳性者在普通人群当中总占比为6%左右,相较原来的10%已经下降了4个百分点左右。这4个百分点乘以十几亿人口,那就是几千万人,效果已经非常理想。

乙肝治疗的历史进程

在乙肝的治疗上,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宏观的目标,就是到了2030年,要在全球范围内消除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卫生威胁。这个时间点正在步步逼近,想实现这个目标,还需要开发更多新药。

现有药物已经能把HBVDNA抑制住,下一步就要把病毒抗原的载量抑制下来,再通过调节免疫水平使机体恢复,使表面抗原得到清除,然后再进一步清除cccDNA。

正在开发的新药有很多,甚至有让人些眼花缭乱。我们不知道哪个会成功,但是我们知道总有一个会成功;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天会成功,但是我们知道总有一天会成功。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同写意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